在柳州市公安局柳东派出所荣誉室内,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在此交汇:褪色的帆布包沉淀着岁月痕迹,斑驳的军绿挎包镌刻着往昔荣光,黑色警用背包见证着职能转型,精巧的社区警务功能包彰显服务创新,而崭新的移动警务通则跃动着科技强警的脉搏。这五代装备跨越六十五载春秋,虽形态随时代更迭而演变,却始终如一地传承着“背包精神”——民警用脚步丈量民情,将千家万户的期盼与平安化作肩头使命。它们不仅是警务装备演进的立体年鉴,更是柳东派出所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鲜活见证。
柳东派出所先后获得全国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“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”“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”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,以及广西“妇女儿童维权岗”、广西“青年文明号”等荣誉称号。
1960年深冬,寒风呼啸,柳东派出所首任所长樊绍汉肩挎鼓鼓囊囊的帆布包,推开那扇“吱呀”作响的办公室木门。帆布包里装着宣防材料、手写标语、治安条例,还有一盏随时准备点亮的煤油灯。望着辖区沟壑纵横的地形,樊绍汉深知,要让安全宣传真正走进群众心里,必须走出办公室。
樊绍汉独创的“夜校工作法”,让每个夜晚都成为传播安全的课堂。他背着帆布包走遍辖区每一个生产队。在摇曳的煤油灯下,他用柳州方言编写的“防火三字经”通俗易懂;为了讲解防盗知识,他会掏出一把老式铜锁,用“防君子也防小人,夜间要闩门插销”这样接地气的话语,让严肃的安全宣传变得生动有趣。
1962年的那场特大暴雨中道路被冲垮,樊绍汉头顶着帆布包,蹚过齐腰的洪水,只为将防汛通知及时送达山坳里的乡亲。当群众摸着被雨水浸透的笔记本时,那句“樊所长的包,比菩萨的净瓶还灵”的赞叹,道出了最朴实的认可。那个磨出毛边的帆布包,早已成为辖区最醒目的“平安信号塔”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中,柳东派出所辖区不断扩展。20世纪90年代初,所长韦德斗的标配装备换成了印着斑驳五角星的军绿色挎包,里面装着防骗宣传漫画、禁毒禁赌传单,还有一个裹着红绸布的半导体喇叭。
“民警不能坐等群众上门,要追着时代跑!”他把自行车后座改成流动的宣传台,车把上挂着那个标志性的军绿包,骑着车穿梭在厂区宿舍和乡间小路上。喇叭里循环播放着他自编的快板:“致富路千条,毒品不能沾……”在农民工聚集区,他特意展示包内缝着金属片的“反扒暗袋”:“钱放在这里,扒手割包也白搭……”
这个军绿包更是名副其实的“矛盾化解包”:1993年夏天,两个村子的年轻人因为舞厅纠纷剑拔弩张。韦德斗冲入人群,抖落满地的照片——有少年犯痛哭流涕的,有受害者落下终身残疾的。“都看看!这一拳下去会是什么后果?”他高举治安管理处罚条例,一声怒吼震慑住了躁动的人群。在调解田埂矛盾纠纷时,他不生搬硬套法律条文,而是从包里拿出的柳州谚语书,一句“房前屋后搬没走,远亲不如近邻留”,让对峙的双方握手言和。这个军绿包,就这样成为播撒法治与温情的“流动平安保险箱”。
柳东派出所辖区流动人口密集。所长毛靖波的黑色警用背包悄然升级,便携打印机、录音笔、防诈光盘等“数字装备”齐全。面对传统宣传手段的局限,毛靖波在网吧展开“背包攻坚战”,为电脑安装防护软件,用生动的动画图片帮助老人识别诈骗套路。在一次追踪传销组织时,他巧妙用沾满泥土的黑布遮住警用包的警察标识,化身“背包客”潜入犯罪窝点,暗藏在包内的摄像机录下关键证据。
这个警用包更是辖区居民的“救命包”。2008年,冰灾期间,时任所长唐文刚带队巡查时,遇到一名被铁钉扎伤的孕妇。他立即从警用包中取出消毒药品紧急施救,为送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孕妇家属激动地说:“你背包里装着的是救命包!”方寸背包,承载着人民警察沉甸甸的使命担当……
2023年,柳东派出所积极响应“市县主战、派出所主防”警务改革要求,创新推出模块化“社区警务功能包”。这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携装备,被民警称为“移动办公室”,更被辖区群众赞誉为“”。
该功能包设计精巧,整合了执法记录仪、手电筒等基础装备,反诈禁毒宣传资料,以及工作日志和便民卡等。工作日志中特别设置“重点青少年帮扶记录”,为精准服务提供支撑。这种创新配置既搭建了警民“连心桥”,又构筑了社区安全“平安锁”。
在实际应用中,功能包展现出服务与防控的双重效能:民警邱荷运用包内的心理疏导资料,成功帮助沉迷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小张重返校园;另有民警通过法律宣传资料,引导离家出走的大学生小王回归正途。据统计,2023年通过功能包提供的线索,派出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86起,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5%。
功能包升级至2.0版后,新增电子便民码和智能巡防清单等智能化功能。派出所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,分享帮扶案例。这个看似普通的警务背包,不仅是基层警务改革的创新亮点,更见证了迷途青少年重获新生的感人故事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
7月的阳光洒进派出所值班室,7月14日,副所长覃国俊指尖在警务通屏幕上轻轻滑动。随着他的操作,“柳东平安星图”在蓝光屏上清晰呈现:绿色标注已完成反诈宣传的商户,红色标记为正在接听诈骗电话的独居老人。这个小小的“智能警务终端”,不仅存储着辖区16万居民的电子警民信息,更搭载着强大的AI反诈分析系统。
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,所长张自强带领覃国俊团队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,共同研发了“柳东反诈AI小助手”。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特征,实现精准“千人千面”反诈信息推送。目前,团队打造了2个AI反诈智慧小区,设立了16个社区服务点,安装了20套“AI平安慧眼+反诈播报”设备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柳东村连续多年保持电诈案件零发案记录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无诈村”。2025年上半年,柳东派出所辖区电诈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64%,涉案金额同比下降61%。
团队还与医院深化警医共建,安装11个高科技识别摄像头,精准开展风险防范;制定防诈方案,指导医护人员安装反诈App并开展反诈专题培训。2024年以来,医院及周边电信网络诈骗和盗窃案件持续下降,医患纠纷零发生。
六十五载风雨兼程,从装满煤油灯和法律文书的帆布包,到集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警务通,“民情包”的形态随时代不断演进。但始终不变的,是柳东派出所民警代代相传的“背包精神”——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守护平安,用真情谱写着警民鱼水情深的动人乐章。
